股票配资公司网站_股票杠杆配资公司_十大正规股票杠杆平台

炒股融资费用 云迹科技港股IPO,焦虑于“钱荒”与“技困”

发布日期:2025-05-01 20:07    点击次数:110

炒股融资费用 云迹科技港股IPO,焦虑于“钱荒”与“技困”

导读:业绩受阻、负债高企炒股融资费用,云迹科技转战港股能否打破发展困局?

近日,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迹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冲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中信证券、建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早在2022年2月,云迹科技曾完成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辅导备案。不过公司在2025年3月宣告辅导协议终止,最终选择了转战港股IPO。

曾几何时,云迹科技在酒店机器人领域可谓风光无限。然而,曾站在行业顶端的云迹科技,如今却陷入了发展困局,业绩也受阻严重。在业绩表现上,招股书显示,近三年来云迹科技累计亏损达到了8.15亿元,经调整后的累计亏损也有近4亿元。还背负着高达18.7亿元的“赎回负债”,占流动负债总额的93%。

曾经备受资本青睐,如今却面临着上市压力与资金困境,云迹科技究竟遭遇了什么?又该如何破局?

亏损与负债的双重压力

自2014年成立以来,云迹科技凭借其创新的技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迅速在酒店机器人市场崭露头角。其推出的“润”“格格”等系列机器人,一度成为酒店智能化服务的代名词。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2 - 2024年,云迹科技的营业收入虽呈现出增长态势,从1.61亿元提升至2.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2%,但净利润的表现却令人堪忧。这三年间,公司净亏损分别为3.65亿元、2.65亿元、1.85亿元,累计净亏损高达8.15亿元。尽管亏损规模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但公司依然深陷亏损泥潭,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亟待改变。

图片

盈利能力的不足,让云迹科技的发展之路举步维艰。而高额的负债,更是如同沉重的枷锁,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截至2024年底,云迹科技的流动负债总额高达20.1亿元,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赎回负债,金额高达18.7亿元,占流动负债总额的93%。这笔巨额的赎回负债源于公司上市前的对赌协议。根据协议规定,若公司未能在约定期限内成功上市或达成业绩目标,需按年利率8%回购投资者股份。

对于云迹科技而言,这笔赎回负债无疑是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未来18个月内公司未能成功上市,将面临巨额现金偿还压力。而此时公司本身就处于亏损状态,资金链本就脆弱,巨额的现金偿还压力很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财务危机,使公司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云迹科技的商业版图高度依赖酒店场景,这一业务结构在为公司带来初期辉煌的同时,也成为了其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隐患。从收入占比数据来看,2022 - 2024年,酒店场景收入占比分别为70.1%、95.1%和83.0%,2024年酒店场景更是贡献了公司83%的营收,非酒店收入占比仅17%。尽管云迹科技也曾尝试拓展医疗机构、商业楼宇等新场景,但成效并不显著。截至2024年底,云迹科技积累了超34000名客户,其中酒店客户超过3万家,而医院客户仅为100多家。

这种高度依赖单一行业的业务结构,使得云迹科技的业绩极易受到酒店行业波动的影响。一旦酒店行业出现不景气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公司的营收将遭受重创。而且,在酒店机器人市场,云迹科技还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

随着机器人市场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涌入该领域。除了专注于机器人研发的企业,如擎朗智能、高仙机器人等,一些传统家电企业和科技巨头也开始涉足机器人领域,给云迹科技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价格战成为了常见的竞争手段。云迹科技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也被迫卷入价格战。主力产品“润”系列机器人售价从2016年的13.6万元一路降至1.31万元,价格缩水超90%。虽然降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销量的增长,但也大幅压缩了利润空间,使得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技术短板:专利局限,人才流失

在机器人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云迹科技正遭遇专利布局失衡与人才流失的双重困境,严重制约着其未来的发展。

从专利数量上看,云迹科技坐拥979项专利,但深入剖析其专利布局,就会发现其中存在明显短板。其专利核心多聚焦于硬件结构设计领域,比如机器人的外形构造、移动底盘设计等。在决定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和应用拓展能力的关键底层算法领域,如AI决策系统、多模态感知等,云迹科技却显得竞争力匮乏,缺乏具有差异化的技术突破。云迹科技在底层算法领域的薄弱,使得其产品在智能化程度上难以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限制了产品的高端化发展和市场拓展空间。

图片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云迹机器人智能决策和环境感知能力的不足暴露无遗,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技术支持。例如,在调度算法优化方面,云迹科技需要借助腾讯云计算的能力;在设备互联互通方面,又得依靠阿里IoT设备接入能力。一旦与外部技术供应商的合作出现变动,比如合作终止、技术授权受限等,云迹科技的产品将面临性能下降、功能缺失的风险,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

这种依赖外部技术的模式,使得云迹科技难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独立技术生态。在科技行业,拥有独立的技术生态意味着企业能够掌控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实现技术的自主迭代和升级,形成强大的技术壁垒。而云迹科技由于缺乏核心底层算法技术,无法构建起完整的技术生态,只能被动地跟随外部技术供应商的步伐,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2024年底,CTO林小俊的离职创业,无疑给云迹科技的技术团队带来了沉重一击。在科技企业中,CTO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技术研发的核心领导者和战略决策者。林小俊的离职,可能导致云迹科技技术研发方向的调整。在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研发方向的调整往往意味着前期研发成果的浪费和研发资源的重新配置,不仅会延误产品的研发进度,还可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错失良机。同时,CTO的离开也会对技术团队的凝聚力和研发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研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重要保障。然而,2024年云迹科技的研发开支降至约5740万元,占营收的23.4%,研发团队规模也缩减至仅66人。与行业头部企业相比,这一投入水平和团队规模明显偏低,较2022年更是减少了12%。

研发投入的减少和研发团队的缩减,使得云迹科技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能力逐渐减弱。长期来看,这将进一步影响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资本遇冷:融资停滞,股东减持

在云迹科技的发展征程中,资本曾是推动其一路疾驰的强劲引擎。自2014年7月启航至2021年12月,短短七年多时间里,云迹科技成功完成了8轮融资,吸引了阿里、腾讯、联想、携程等行业巨头,以及沸点资本、启明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入局。累计12.02亿元的融资金额,让云迹科技在D轮融资后估值飙升至40.8亿元。

图片

然而,资本的“蜜月期”在2021年12月戛然而止。此后三年多,云迹科技始终未能迎来新的资本青睐。这一时期,市场环境风云变幻,科技行业的投资热潮逐渐退去,投资者们对项目的筛选愈发严苛,目光也更为挑剔。云迹科技自身存在的问题,成为融资停滞的关键诱因,而机器人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众多竞争对手虎视眈眈,也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多重因素交织,使得投资者对云迹科技的未来发展信心动摇,融资之路自此陷入僵局。

云迹科技的股权结构,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创始人支涛持股比例仅为9.73%,而阿里、腾讯等32家机构合计持股超90%,股权高度分散。

更令市场不安的是,早期投资者开始纷纷离场。海航创投作为云迹科技的早期投资者,在2023年便提前抽身而退,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公司未来前景投下的一张“不信任票”。不仅如此,控股股东支涛以及其他创始成员如胡泉等人,也多次进行套现操作。这些行为如同多米诺骨牌,向市场释放出消极信号,让投资者对云迹科技的信心进一步瓦解。

资本的寒冬炒股融资费用,让云迹科技陷入了资金短缺的泥沼。资金链的紧张,让云迹科技在技术研发上捉襟见肘,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创新突破。这一系列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了云迹科技的发展困境,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